导语:这是本讲述抗战前,中国的学者文人的求学历史;抗战开始后,知识分子们逃离平津,在战火中夹缝生存的一本文史书
序章
烽火照京都
简单画一下七七事变前后的时间线,方便更好地理解
“七七事变”的爆发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啊,二十九军一副好牌愣是给宋哲元 (平津地区的守将) 给打了个稀巴烂。宋哲元打算卖国求荣,乞求日军和平解决事情。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毕竟日军可是有前科的,不守信义不是说说而已,说了停战还在那里打1。而且七七事变这件事情完全是早有预谋的,是日本妄想占领中国的版图的前战啊。而宋哲元沉浸在日军给他制造的幻想里面,麻痹了啊,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干嘛的
这让蒋介石的那个急呀,多次发报要求宋哲元固守勿退,做好与日军全面开战的准备。宋哲元却对其信息置之不理,反其道而行之,取消了平津城的戒严,拆除了防御工事,释放日军俘虏,向日军展示自己的善意。这样更加自取灭亡,从而让日军乘虚而入。再加上张自忠对宋哲元的“逼宫”,平津城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到达岌岌可危的地步
后日军借各种理由拖延时间和宋哲元“和谈”,给自己的援军抵达争取了时间,接着用运来的先进的飞机大炮,将二十九军打了个溃败,最后平津城于1937年7月29日失守了
往事再回首
慌乱大逃亡
还好“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是各大高校的暑假,学校校长和教职工们等知识分子们很多都不在平津,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平津地区的局势愈发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师生和群众看见的不是守军的积极“防守”,而是弃守溃败
对于华北当权者宋哲元“战和不定”的暧昧态度,学术界文学识士文化名人梁启超等26位代表于1937年7月16日冒着被日本特务盯上的风险联名致电国民政府,主张守士们要坚守国土,积极应战,以维国权。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该来的还是会来。其标志是29日海光寺日军炮轰南开大学,第一炮打的是河北省政府,第二炮就对准南开的木斋图书馆大圆顶。紧接着图书馆坍塌,几十万册的宝贵图书和珍惜资料灰飞烟灭
日军炮击南开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是南开的地理位置的重要,直接威胁日军后方安全;其二南开是当时传统的抗日、亲共的基地。南开的成立也是很有故事,创办该校的校长张伯苓曾说,南开是因国难而产生,办学目的就是育才救国。 在1898年的时候,时任海军士官的张伯苓亲历大英帝国强征租借威海卫的国耻,特别感慨,主动放弃了从军之路,从而开设了新式学校。后来张校去东北考察时,敏锐地察觉到日本人的所求之大, 对中国版图虎视眈眈
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 ——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考察东北时说道
后来,他成立了一个叫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中国的难题。为此还编写一本《东北经济地理》,系统地介绍东北各省的自然人文资源,加深学生“东北在中国的地位很重要”的认识,这才导致南开成为抗战以来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欲奋励。 ——— 炮击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接受《中央日报》记者说道
而坐落在北京中央的北京大学也难逃幸免,由于校长蒋梦麟和文学院院长胡适等人前往庐山参加会议,校内历史系教授郑天挺负责起善后等诸多事宜,期间倾心竭力,冷静沉着应对,后被北大中文系教授念念不忘,实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啊
清华就更别说了,29日北平沦陷的下午日军就早早过来,以参观为名,盗窃珍贵图书和实验仪器用卡车装车运走。其盗贼般的行为,实属可耻
日军对南开、北大和清华的恶行实在后人诟病,在炮火纷飞丢掉的宝贵图书资料,是我们中国人的知识瑰宝啊。失去了就更难以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面,夺笋啊
1937年9月10号,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长沙和西安两地设立临时大学。有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等大学组成西北(西安)临时大学。消息历经辗转,各路翘首以盼的师生们收到了撤离通知,纷纷以各种方式南撤,从此开始了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知识分子大撤退
别了,北总布胡同三号
七七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对教育机构的安置并不全面。平津城有很多私立的大学和文化科研机构,他们自能自求生路,而梁思成和刘敦桢的“中国营造学社”也被“弃之不顾”。在那种情况之下,学社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只能临时解散,各奔前程,是死是活,各自保重。
在这章里面有一个片段,让我很有感触。清华物理教授赵忠尧求助梁思成,掩护他潜入已被攻陷的清华实验室里面的拿取放射性镭。拿到东西后,还马不停蹄地前往长沙,用手中的咸菜坛子作为掩护,形影不离,不停躲避日军搜查。赵教授是把物理事业和民族的安危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明明可以假装不知道,避开所有危险而离开。离开北平的路有很多,但是他却选择了这条最危险的路,怀里揣着自己的催命符,披荆斩棘来到目的地,让人敬佩不已。
小标题的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其实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昔日的住宅,暗示着万万千千个像他们一样的学者文人,迫于现实,不得不放弃自己暂未结束的研究,离别从小到大的祖宅,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落脚地。
大师云集清华园
清华园建于1911年,可难以想象他原先并不是个正经大学 (正式),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校长曹云祥嫉妒北大在蔡元培的带领下把国学门搞得风声水起,再加上社会呼声不断,于是清华效仿北大,增加国学教学研究,传播我大华之民族文化。然后就是组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事情了,哈佛归国的吴宓协助校长聘请当时的国学大师。
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几大人物,分别是晚清遗老、甲骨文鼻祖王国维 ;与清华紧密相连的舆论界权威梁启超 ;“汉语言之父”哈佛博士赵元任 ;“哈佛三杰”中的陈寅恪 。外加一名被誉为中国人类学和考古学之父的海龟李济 。
来来来,让我一一道来这些大师们。这位晚清遗老原来的职位是清宣统朝五品的南书房,还是溥仪的帝师。他的学问之高深,精通英、德、日等多种语言文字,研究哲学、美学、诗词。他对西方那套哲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洞见,对传统的宋元戏曲史更是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王老真乃神人也,收到胡适多等人的钦佩和赞许。后来对考古上也很有成就,曾因甲骨文真假一事和当时的儒林大师章炳麟大吵,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且成功自成一甲骨文学学说,学术能力超强,让我都自愧不如,拍马都追不上的大师啊
(未完待续)
这本书读的很慢,很多知识点要去翻书和查百科,现在计划在2022年上半年把它读完(粗略那种)。然后,不打算写详细笔记了。我平时需要上课,课业复杂,时间实在不允许。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会在我第二次阅读的时候补上的。
参考资料:
- 当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合约,乃于签字后八小时仍向我泸军进攻。 ——《蒋介石年谱》 ↩